從好多年以前開始關心食物與土地,就發現大家對食物的來源毫不關心,對自己吃下肚的東西也不會多花些心思想想。以至於每次都得花好多時間解釋食物的危險在哪裡,而且都會講到很激動。除了慢慢感化身邊的人,當然也利用職權之便,在高中的生物課上盡量的機會教育。但是很明顯的,絕大多數的人還是不在乎,因為人類沒有演化出對「非立即危險」作改變的基因。只要吃下去不會馬上有嚴重症狀,多數人就會把食物安全放到「有空再考慮」那一級。
真的很有趣,大多人會為了買手機相機冷氣機上網查資料作比較,可是對送進自己與小孩口中的食物卻只在乎價錢與便利。可是手機相機冷氣機壞了丟掉就好,食物呢?
拜瘦肉精之賜,大家「又」開始關心食品安全了,「又」開始恐慌了,不過不用太擔心,大多台灣人很健忘的。(現在還會擔心三聚氰胺、塑化劑而避開某些食物的人有多少?)
看到1269期的商業週刊封面是「揭開美味陷阱」時,我充滿期待。因為商周是這麼具有影響力的刊物,讀者都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人,我終於可以看到台灣人往「智慧人」演化了嗎?
我迫不及待翻到第110頁。
我傻了。
原來商周也不過就是一般的媒體啊,還是以煽動為主要訴求,是因為閱讀者就吃這一套,看了就覺得「這真是本好書啊」的緣故嗎?
通篇看完後發現這應該是一篇還不錯的讀書報告,化學部份有吳老師背書,但是產業部份及其他方面好像沒有呈現出什麼查證後的資訊。
當然方向是對的,大多的人的確完全沒想過食物背後的陷阱,只是我還是對商周有更高的期待,說期待,也不過就是基本的查證與邏輯而已。
相對來說,後面的商周觀點才點出了問題的源頭之一。
以下是我對「揭開美味陷阱」的看法
===================
1.製造錯誤的觀念
「我們和家人共享的,是健康的餐點,還是一道道藏著化學物質的危險盛宴?」
甚麼東西不是化學物質?水是化學物質、提供我們主要熱量來源的澱粉是化學物質、我們吃的雞牛豬肉內主要的成份蛋白質是化學物質。
化學物質和危險並非必然,危險的東西是化學物質,安全的東西也是化學物質。一般台灣不理性的恐慌難道還少了嗎?我們把古早、手工、用料紮實、有機等形容詞與安全直接劃上等號,事實上他們是不同的概念,有些甚至與安全完全無關。
一講到化學物質大家怕的跟什麼一樣,可是又很愛吃藥。不管中藥西藥,都是化學物質,即使是「天然」動植物製成,也是一碗熬煮出來的化學濃湯,也是可能吃死人啊。
化學物質並不可怕,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也不一定「對身體」有害。
(人造物質對環境安全與環境正義是另外一回事)
2.說明不完整,徒然製造恐慌
全文沒有系統性的說明食物中可能有危險的各個階段,只有點出特定幾種食品的少數危險因子,讀者看完後,對食品安全的認識只不過在PR值上增加了1%而已,當讀者闔上商周後,還是沒有辦法判斷除了書上列舉的危險外,要如何開始瞭解自己吃的食物有哪些風險,只能避開書中列舉食物,選擇其他可能更危險的食物。
很簡單的三個階段就可以說明食物風險的來源:生產、加工運送、烹調處理
生產部份:
植物的風險來自於密集種植下必然需投予的農藥、增加產量降低成本的過量肥料及荷爾蒙
(植物本身就有荷爾蒙,這邊指的是外加的人工合成植物荷爾蒙)
有興趣可以參考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 -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
動物的風險來自於密集養殖下必然需投予的各種抗病藥劑、增加產量降低成本的生長調節劑。
有興趣可以參考含藥物飼料添加物使用規範
野生動物如海鮮的風險來自於海洋污染。海洋是我們的垃圾場,所有我們製造出來的東西最後都匯集到海洋中,然後我們再撈海中過濾器來吃,高階消費者如鮪魚更是濃縮了這些過濾器的精華。你說風險在哪邊?
加工及運送部份:
調整口感、外觀,使產品達到消費者的要求需要添加非常多東西。
延長保鮮部份有很多物理、化學及生物性的方法,都是有可能出現危險的。
烹調處理部份:
就算食材完全安全,不安全的烹調及食用方法也是陷阱。
大家最愛去熱炒店或是去漁港點海鮮,保存環境差,生菌數一定超恐怖,不過大家也不太介意的樣子
高油高鹽高糖的飲食習慣,幾乎餐餐過量的食用哲學,也是很大的飲食陷阱啊,有多少疾病來自於過量飲食,而所有人必須為那些大吃大喝的人付出更高的健保費用。
更不用說很多食物大家也吃不出來好與壞,又完全沒有環境正義可言。像是巧克力和大家不知道為什麼那麼愛喝的各家連鎖咖啡。
另外,列表中應該要附上劑量跟相對的食用量,才能讓讀者更清楚並評估風險大小。
既沒有系統說明,也沒有評估依據,也就是說這篇文章能應用的範圍其實沒有看起來的廣啊。
我都跟學生說,我告訴你們這些資訊,不是要讓你們覺得「什麼都不能吃」,而是讓你們至少在吃下去的時候知道風險何在,你可以自己去評估,所以要講得完整。
3.資料敘述不精(正)確
即使是已經出版的書,沒有peer review就可能出錯。
常常看到一小段文字中混著好多不同的名詞,可是是在講不同的東西,很難想像這是賣文字的商品。
(1)p112,可能添加興奮劑,蝦子川燙有橘紅色雜質,可能添加人造蝦紅素。危險因子:鎂鹽
-->鎂鹽來自興奮劑。那人造蝦紅素的危險在哪裡?
(2)p113,韭菜恐含加保扶
-->有農藥的何止韭菜,致癌農藥又何止加保扶。括號中「某種劇毒」的描述更有趣。
(3)p114,草莓噴了能促進生長但對環境傷害大的勃激素
-->勃激素主要功能是延長果柄,增加草莓生長空間,通常會配細胞分裂素才是主要促進生長,而且高氮肥的影響也很大。
植物激素的使用濃度很低,即使對植物而言,也是特定(不是指少數)細胞會有反應,在這樣的情況下,擔憂勃激素對人體的影響,好像有點不成比例。
而且文中強調對環境傷害大,又與全文討論的主題不同,不知道寫了是要說明什麼。
(4)p114,氫化過的酥油吃進體內轉換為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是在氫化的過程中產生的,在體內就是因為「無法」代謝才會有問題
(5)p114,表中香菇的潛在陷阱是殘留甲醛,可是影響卻是漂白劑本身。
而且種植菇類時的基材是木屑,很容易長黏菌跟其他真菌,所以殺黏菌等農藥的用量非常大,殘留所造成的影響卻完全未提及。
(6)p114,表中芽菜的潛在陷阱提到打生長荷爾蒙,我不知道芽菜要怎麼「打」生長激素。
(7)p114,表中粉圓的觀察指標是口感,但是陷阱中的防腐劑好像無法從口感中判斷
(8)p114,表中包裝果汁的指標是無沈澱物且口感濃稠,但是有很多食品添加物都有這樣的功能,並非都是鄰苯二甲酸酯。
(9)p115,表中芒果以生石灰催熟的部份是以100克產熱催熟20公斤芒果,而且都要避免碰到芒果,因為直接接觸會傷害果實。
芒果還有其他的催熟方法,可以參考http://book.tndais.gov.tw/RBulletin/paper24-6.htm
(10)p115,表中紅棗的陷阱是農藥,但是影響說得卻是二氧化硫
(11)p116,表中的麥當勞用油含砷乙案似乎言之過早,畢竟有機砷本來就廣泛存在許多生物內。
(12)p116文中提及台灣洗腎人口高,八成病患屬於外食族,飲食高油高鹽高糖加速腎病惡化
-->洗腎人口高與外食族的關連不能用「八成」來連結,況且飲食習慣跟食品安全無關吧,這是個人造業個人擔。
都不是大事,可是累積起來就很讓人質疑其他內容的可信度,而這正是一篇報導最重要的價值,不是嗎?
===============
事實上,如果我們要求完全安全的食物,有沒有付出高額代價與不便的心理準備?
沒有完全安全的食物。
即使是自己種出來的米養出來的動物,也不見得安全。
沒有用農藥,過量的氮肥使得作物殘留硝酸鹽,也是危險。
沒有施打抗生素,但飼料或食草受污染(植物可以用來清除土壤污染,因為會吸收到植物體中),也是危險。
再安全的食物吃多了也是毒藥。
文中不斷引用的一句話:「下一代的孩子恐比父母少活十年」我倒是覺得沒什麼不好,畢竟這世界上的問題很多是來自於人類活太久了,當成體生殖後還繼續活很長的一段時間,不具生產力的情況下,消耗幼體的資源,對整體族群的存續是很差的演化方向,只是人類的這個錯誤演化方向會把其他生物一起拖下地獄。
目前食物的演變只源自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我們希望用便宜的價錢買到大量的食物。食物的價格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的,便宜的食物背後必定有人被剝奪,也有人必須付出代價,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也因此,我認為1950年代的綠色革命,是這一切的開端,我們目前所享受的一切都是向上帝、向大自然借來的奇蹟。早就超過環境負荷量的人口數正在搾乾地球的每一滴力量。綠色革命已經革掉非常多生物的命,接下來就是我們的命。
3 則留言:
下次回竹東,我一定要送老師生態綠的咖啡>_<
老師~~~
有一點我覺得很無力的就是,
就算我們不需要這多,每天還是會繼續生產出遠超過我們需要的食品,因為這樣他們才有錢可以賺...
只要願意減少消費的人越來越多,還是會改變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