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請至新網站

所有跟教學直接相關的文章都移到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
包含教學計劃、講義及投影片。
陸續新增中喔!

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20080421小蝌蚪

資料來源http://n.froghome.info/html/n03_05.htm
青蛙的卵外包被著膠質膜,遇水即膨脹,且彼此相連,結成一大團卵塊;蟾蜍的卵則包在長條狀的膠質膜內,狀似吸管中的“粉圓”。膠質模具有保護卵的作用,又能使卵有較為良好的發育條件。柔韌的膠質膜是對機械性刺激的最好緩衝物,特別當卵黏成大團時,還可以避免被動物所吞食;膠質膜也阻礙卵與卵之間的接近,因而使卵有更充分的氧氣條件;透明的膠質膜可以聚集陽光的熱量,提高了卵孵化時的溫度。因此,膠質卵是一種適應於水中繁殖的進步性構造。


資料來源http://n.froghome.info/html/n03_07.htm
受精後約3~4小時,受精卵即開始分裂。青蛙的卵裂為不對稱全分裂,簡單地來說,就是進行分裂的時候不是五五對分,而是一邊大、一邊小,這是由於卵黃分布不均之故。卵黃集中於卵的下部,呈黃白色,稱為植物極(vegetable pole);卵的上部為黑色的動物極(animal pole),較多的黑色素對於吸收日光、熱量,促進卵的發育是非常有益的。

動物極細胞分裂的快,細胞小;植物極細胞分裂的慢,細胞大。在卵裂到相當多的細胞時,即形成中空的囊胚。由於動物極細胞分裂快,故逐漸將植物極的大細胞包入,同時植物極的大細胞內陷,像是用手將皮球捏緊般,形成原腸胚。接著在胚胎的背面開始形成神經管,這時候成為神經胚;等到胚胎長到約6mm時,即衝破膠膜孵出成為獨立生活的蝌蚪了。

  但是不同蛙類的胚胎,孵化成蝌蚪的時間並不相同,例如:中國樹蟾的受精卵發育特別快,僅需一天就可孵化成蝌蚪。


營養方面—絕大多數的青蛙都是卵生的,所以都是由“卵黃”來供應養分,其中“脂質”則是蛙卵發育中最重要的營養來源。所以發育期較長的種類,不僅會有較大的卵黃囊,且卵黃中脂質的含量也較多。但隨著發育時期的不同,對於主要的營養源會有所不同。發育初期需要脂質;然後對於醣類的需求會漸漸增加;接著又會再次變成脂質;在晚期蛋白質則成了最主要的來源。

  呼吸方面—蛙類的外鰓並沒有蠑螈發達,但是內鰓的構造卻相當完善,一樣可以供應蛙卵在發育過程中的呼吸作用。

  含氮廢物的排泄—蛙卵代謝完的產物主要是以“氨”的形式排放,其中含有少量的尿素,並可以利用大量的水分稀釋氨。但是產在陸地上或是樹上的蛙卵則沒有那麼多的水供氨稀釋,所以牠們會將氨轉換成比較無毒的尿素排泄,以免自己毒死自己。





資料來源http://n.froghome.info/html/n03_08.htm

大家都知道蝌蚪是利用鰓來進行呼吸,但是如果不仔細觀察的話,你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現牠其實曾經有羽狀外鰓,因為外鰓出現的時間非常短暫。

  之後,外鰓消失,在外鰓的前方產生具有內鰓的鰓裂,被鰓蓋褶包起,以一個鰓孔通體外,作為呼吸器官。蝌蚪從外型到內部構造都和魚類相似:沒有四肢、用尾巴游泳、有側腺、用鰓呼吸、心臟只有一心房一心室、動脈弧為四對、血液循環為單循環。

  口的上下部皆生有橫列的細齒,其數目和排列方式,隨種類而異,是進行蝌蚪分類的一個標準。另外蝌蚪的上下頷具有角質結構,也有齒的功能。此外,在口的外緣具多數小乳突,可能為味覺受器。

  蝌蚪生長到了一定程度,即開始變態,變態期是內、外部各器官由適應水棲轉變適應陸棲的過程。在外觀上,成對的附肢代替了尾鰭,尾部逐漸萎縮,最終趨於消失。內部各器官以呼吸器官的改變最早,當蝌蚪尚用鰓呼吸時,在咽部靠近食道處即生出兩個分離的盲囊,向腹面突出成為肺芽。肺芽逐漸擴大,形成左右肺,其前面部份互相合併,形成氣管。


資料來源http://n.froghome.info/html/n03_02.htm


李蘇的《見物》篇記載:「…尾其尻骨也,目後有紅穴,前爪自穴出,則漸漸短,後爪出則萎縮為尻骨矣。世說聞雷脫尾非是。蓋三月中,雷嘗屢鳴,何蝌蚪之尾盡無恙也。」

李蘇倒是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他發覺蝌蚪的眼睛後面有一個洞,稱之為「紅穴」,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噴水孔」,居然蝌蚪的前肢是由紅穴伸出來的。

  由於有些蝌蚪只在身體左側有一個噴水孔,因此蝌蚪變態時,左前腳先由噴水孔伸出來,造成蝌蚪先長左前腳的假象。其實左、右前腳早已在皮膚內同時發育,右前腳因為須要突破皮膚才能長出體外,表面上與左前腳的成長順序發生時差。以噴水孔的數量和位置而言,蝌蚪可分成四種類型:(Ⅰ)二個噴水孔在身體兩側;(Ⅱ)一個噴水孔在肛孔的前方;(Ⅲ)一個噴水孔在腹面;(Ⅳ)一個噴水孔在身體左側。台灣有類型Ⅱ和Ⅳ的蝌蚪。是否台灣蝌蚪都是左前腳先長出體外,由讀者自己去推敲或實際去觀察。

20080421下雨天留客天

陰沉的天空終於落下雨來,水生植物池也來了稀客喔
P4215470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20080419台北馬岡潮間帶觀察

久聞馬岡及卯澳一帶的海蝕平台可以觀察到豐富生態,一直打算春天去看看。剛好生物學科中心辦了一次海岸生態研習,我一接到研習公文馬上上網報名(事實上我知道有這分文就去偷抄了報名網址),結果,竟然已經額滿了。好在去馬岡的行程是週六,我自己去唄。

馬岡就在三貂角燈塔的海邊,是很小的聚落,事實上連指標都很小,若不是注意尋找,基本上可能來回兩三次都會錯過。從聚落任何一條路都可以走到海邊,很容易就可以走到海蝕平台。不過因為是岩岸地形,所以一定要有一雙適當的鞋子,比如可以防滑的礁鞋(底部有點像菜瓜布)或是雨鞋(裡面若是浸水就不好走,但是防滑效果不錯。還要記得帶一隻棉布手套,翻石頭時可以用到(為什麼是一隻?因為另一隻手要拿相機啊)DSCN0372DSCN0373


最讚的是許慶文老師,直接穿防寒衣,既不會冷又不怕濕。DSCN0292

在這邊的岩石上有很多群聚型的海鞘,跟課本上水桶狀的海鞘不一樣。
DSCN0268

另一個很容易看到的就是海兔,中間這隻黃色的海兔正在吃石蓴,右邊是海兔的卵,據說不同顏色是因為成熟度不同的關係
DSCN0273DSCN0295DSCN0283DSCN0370


在岩縫中還有很多的陽燧足,陽燧足跟海星、海膽一樣是以腹面輻射排列的管足運動的
DSCN0288DSCN0287DSCN0316


有一隻海星失去了他的另一半(真令人感傷!),好在海星的再生能力很強
DSCN0318

還有很多海膽呢
DSCN0276DSCN0355DSCN0361

最右邊那隻有黑色長棘的海膽,在背面的肛門周圍有一圈帶有螢光的藍色圈圈,還向外輻射延伸。
DSCN0362


在這邊還可以看到扁形動物門的海扁蟲,翻到腹面的話可以看到扁形動物特有的多歧腸
DSCN0352DSCN0345DSCN0339DSCN0343


退潮時的海葵會縮起來避免水分散失,看起來很像寶石,很漂亮。
DSCN0293DSCN0337DSCN0314DSCN0311


在岩石上有很多軟體動物,比如這隻黑鮑魚,黑色的其實是外套膜,撥開後可以看見裡面的白色殼
DSCN0334


有一隻看起來像泡螺的動物在紅色藻類上漂移,伸出白色的膜(有人說是外套膜),很漂亮,從前方看是兩側對稱的
DSCN0302DSCN0303DSCN0304


有一隻螺的外殼上有好多藤壺寄生。另外還可以看到口蓋。
DSCN0319DSCN0322



美麗的藻類,在水下看是藍色的,但若是離開水,藍色就消失了
DSCN0329

有一隻寄居蟹找了一隻管蟲留下的管子住
DSCN0327DSCN0325

我們的馬岡之旅是以這個東西作為結尾,綠色的圓球中還有液體,真好奇這是什麼?
DSCN0348DSCN0349

20080420貢德氏赤蛙的蝌蚪

4/18早上九點撈回來的蛙卵是這樣,只有一點點的長形出現
DSCN5280


4/18傍晚九點就已經是這樣了。此時還是在膠狀物質中,幾乎不動。而發育比較快的好像都會下沉。從背面看呈現渾圓的柱狀。
DSCN0252DSCN0256


4/19更明顯的尾部出現,偶爾會看到扭動,但基本上是不動的。從背面看起來,尾巴的形狀較為明顯
DSCN0262

4/20已經是具體而微的蝌蚪了,有一些開始慢慢往水面浮,呈現頭上尾下的直立姿態。
從背面看,可以看到外鰓,尾巴也幾乎完成了。
DSCN0377DSCN0380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20080417貢德氏赤蛙

4/16(三)早上羅婉珉老師手裡捧了一隻白頜樹蛙又帶我去第一個水生植物池的輪傘莎草基部找貢德氏赤蛙,儼然就是個東中青蛙公主~~

在莎草基部有一對貢德氏赤蛙
DSCN5238

貢德氏赤蛙是保育類動物,算是挺大型的青蛙。鼓膜周圍一圈淺金色就好像戴耳環一樣。
DSCN5247

貢德氏赤蛙的叫聲很容易辨認,就像小狗叫一樣,可以按這裡聽聽看,真的很像,也難怪又被叫做狗蛙。據說若是有狗在旁邊叫,貢德蛙也會跟著叫,也許覺得是同類也說不定。


4/17(四)東中青蛙公主羅老師報馬,隔壁水池有蛙卵,應該就是貢德的。
DSCN5255

用燒杯撈起來仔細看,果然是有分動物極和植物極,一黑一白,很可愛。
DSCN5272


4/18(五)今天再去水池一看,幾乎卵都已經看不見了,也許是下沉了吧,還有一些因為水面下降,乾死在一個盆子的邊緣。還看得到的卵已經發育到有尾巴形狀的階段呢。
DSCN5280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20080416春天新採山櫻桃

DSCN0236山櫻桃紅艷艷 DSCN0248松鼠吃到只看到大屁股

DSCN0228含笑的葉子上好多這種蛹,也許是青斑鳳蝶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