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請至新網站

所有跟教學直接相關的文章都移到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
包含教學計劃、講義及投影片。
陸續新增中喔!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看見台灣-關於煽情

因為我在看見台灣說了

太煽情,畫面煽情,音樂煽情,口白煽情。煽動情緒的效果之強,讓我好想多看幾次,卻不確定我是不是能看完。

寫的時候只是直接把我當下的心情記錄下來,後來有朋友(?)看到之後感到驚悚,也有朋友的朋友疑惑是影片真的煽情,還是我多情。到底我對影片是褒還是貶?


煽情。是煽動情緒的意思。

一個電影能煽動情緒,是電影最基本的要件啊 ,所以當然是佩服的意味~


但一個以群眾運動為終極關懷的影片,以煽動情緒當作手段,通常也是危險的。
所以也有擔心的意味。

但是我並不同意許多聲討這部電影的意見。
預設一部電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也未免太過天真。
期望一個導演在90分鐘內把所有事情說清楚講明白,真的是魔鬼的要求啊。

訴求很簡單,就是看見台灣。因為看見才會有行動。我猜想,導演的目的,就是這樣而已。
並不是讓每一個人都深深的了解每一個台灣的環境問題,這樣的事情,公共電視一直在做"我們的島"系列,每一集都做得深入明白。
如果這部電影讓"我們的島"有更多觀眾,就是功德一件啦。

我已經聽到好多我的朋友開始在改變了,每天少用一根吸管,每天少拿一個塑膠袋。
至少這是目前那麼多環保團體推動的行動中沒有說服的那一塊群眾啊。
這部電影幫忙環境運動多拉了些群眾,就是功德一件啦。


說為何跳過某些場景,例如竹科六輕國光與核電。
1.有拍竹科及核電廠,看清楚再罵人好嗎
2.老實說,就算拍了六輕及國光又如何?
   還不就是落入台灣人最棒的邏輯思考--"都是那些可惡的人在破壞環境"
   點名有好處有壞處。好處是大家對環境的愧欠感有了出口,彷彿自己做了件正義的事情,壞處是減少了大家認知到其實我都是共犯,也就減少了大家覺得自己可以做些改變的效果。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第三次"看見台灣"

呼,終於完成了,我的第一次包場。
11/12(二)。
新增說明文字
雖然只是聯絡導演、聯絡影城、分送票卷,可是也搞得我很緊張,我真是沒用orz

不過看到我的朋友學生們都很感動,就很開心呢。
尤其是竹東高中的學生們,一下課就直衝影城,還包車呢。因為想要在六點到十點塞兩場,所以搞得學生非得在五點半前去搶排隊不可(因為我們是自由入座)。

在美術科張澤平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做了兩個我好喜歡的東西。
一個就是齊柏林號飛船的簽名板,來看的同學老師都簽名獻給導演。
可惜很多人沒簽到,我也沒簽到啊啊啊。

另外一個就是請我的導師班學生回去拍自己家裡附近的空拍圖,在背面寫上給導演的感謝,也是獻給導演喔,超開心導演也喜歡哩
第三次看見台灣,是一個很奇妙的感受。
看見了更多的台灣,想了更多的事情。也許沒有那麼專注,可是卻仍然一樣是一種享受。
想著在場的我的老師朋友們,有甚麼樣的震撼呢?會想要做些什麼呢?
有的老師長期關注生命教育,有的老師長期關注生態保育,有的老師一直站在生物教育的岡位上。
可是,沒有老師能真的理解為什麼我一直在環境教育中表現的急切。
現在他們理解了,因為,看見了。

每個人在影片中會受到的衝擊很不一樣,有的老師會對跨越海堤的抽水管線感到震驚;有的老師對山林崩坍、生靈塗炭感到悲傷;也有的老師跟我一樣,因為每個場景都牽動而久久不能自己。所以接下來我會去找大家問問他們的感受,討論可以做甚麼。就算沒有具體的結論,就像我昨天送導演及工作人員回高鐵站時想到的,我覺得只要種子埋下去了,總有一天,只要有水,總會發芽的。

第一場片尾的拍手歌結束時,全場響起掌聲,我超開心的!
我們一直等到所有credit跑完才敢從入場走道現身,因為每個工作人員都為這部片子盡心盡力,一定要觀眾專心看才算尊敬呢。

導演一站出去,看到大家開心的反應,我才放下心哩。
否則我們包場的日期算晚,時段是周間,價錢算貴(300vs170),大家這麼熱烈搶票, 雖然我對看見台灣很有信心,但潛意識中還是小小的擔心哈哈。我們真的算是坐滿耶,超厲害的。






恩,這張照片可以得到"很多人"的開心,我也就不多說了,總之能夠讓學生知道自己參加了一場不得了的盛宴,也就值得了。

(但哭三次這件事情真的不是我說的orz,是哪位同學幫我腦補的啊啊啊,你們也太愛我了吧)

既然從頭到尾的照片我幾乎都閃一邊,當然要炫耀一些我才有的照片囉哈哈哈,感謝秋雅老師一路上的熱情協助,昨天還幫忙拍照~~



(怕大家太羨慕,我放小圖就好)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第二次"看見台灣"














第二次看見台灣。感想還是好多。

當觀眾僅只是觀賞就已經喘不過氣,當初拍攝時,攝影者承受多大的情緒波動?這是難以想像的。

金黃色的相思樹冠,深深淺淺的綠色,隨著風,左搖右晃。
那樣的時光,是我在山上最喜歡的時刻。
是安靜的,是靜止的。這世上彷彿再也沒有任何其他的事物,沒有存在,沒有進行。
也是吵雜的,是超動態的。樹葉對著風叨叨絮絮,樹叢中的蟲鳥忙著呢。
我知道腳踏著的土壤,溫溫潤潤,有著萬物縮影。
我知道手貼著的樹幹,看似沉靜,卻有著忙碌的精彩脈動。

身在風中,會不由自主的一起晃動起來哩。
每一種樹葉在起風時都有不同的聲音,仔細聽,一定聽得出來。

一個短短的畫面,這是我想起的。怎麼還來得及呼吸呢?

關於山林草原上跳耀的梅花鹿、水鹿,我只能說,沒有人的時候,牠們是這麼的自在。
關於翠綠峽谷中前進的視野,我只能說,在沒有人的地方,鳥原來看的是這麼的美麗。
美麗的稻田,原本是牠們的家。
還。覺得美麗嗎?
一個美麗的意象,這是我想起的,怎麼還能允許自己呼吸呢?

其實,雨中的山林,也很美的。
細細雨絲,淅瀝淅瀝,很是好聽,像首歌一樣!
傾盆大雨,嘩啦嘩啦,葉子們都低了頭,蟲鳥獸紛紛走避,偏也有奔跑著擁抱雨水的。
猜猜看,是甚麼?樹林中會有好多小仙女出現喔。
對了。
還有我,在南仁山的草坡,一下子淋得濕透透的我,很開心。

傷痕,土地的傷痕,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知道,所以絕望。
讓我閉上眼,再看看相思樹吧。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看見台灣

十幾年來,關注好多環境議題,環境正義、土地正義、生命權。
急切地,絕望地。
並不是因為所學,也好多生物老師並不關心環境議題,更別提實踐。






之前就非常喜愛柏林導演的作品,從好久之前的平面作品開始
從9/28在清大聽了齊柏林導演演講後,我就打定主意要包場讓學生到電影院看,我們想告訴學生的,我們想改變學生的,柏林導演用可能再沒人做得到的毅力,組裝好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不只包場,在十月的第一周我趕緊跟生物學科中心的老師們宣傳這件事,也透過邀請老師們來看電影促成幾個學校的包場,好開心啊


應該說我很瘋吧。十月後半,柏林導演努力的宣傳,所以好多政府包場,十月最後一周,我終於底定包場的時間,因為邀請到導演,所以整個場的名額完全是秒殺,許多其他學校的老師學生沒辦法進來,真的很可惜。不過真的高興有更多老師即將變成這部片的種子。

先看短片

看見台灣預告

幕後花絮-起飛篇


 幕後花絮-邁步向前篇



 幕後花絮-來自玉山的歌聲



幕後花絮-東西方樂章


要於11/12來跟我們一起看電影的朋友,請把下面的功課看完喔~

要不,繼續假裝看不見? ─《看見台灣》齊柏林專訪
多給土地一些微笑:專訪《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

為《看見台灣》吟唱 林慶台:「不貪心」的生活哲學
「一筆最珍貴的贊助!」 齊柏林:信短情長,一生感激

不管你感不感動,至少知道有一群傻子瘋子都付出一切要力挽狂瀾。
不是為自己,不是為自己的子孫,是因為那是對的。
------------------------------------------------------


在台北首映場,受到很大的驚嚇。
這個驚嚇尤其因為我以為就我知道的畫面,大致抓得到這些畫面在影片中能說的故事是甚麼。

可是我錯了。

整個電影把我十多年來關注的議題幾乎全囊括在內(大約只缺食品安全、動物權及樹木管理類的議題) ,

每個議題的段落都帶起平常關注時的悲傷與無力,但原本分散的壓力被集中在93分鐘內,以至於大多觀影時間中,我都喘不過氣。即使是美景的段落,我也因為美到不可思議而大口呼吸。

看完影片我直想,整個影片的故事敘事架構是怎麼出來的呢,這麼多的議題,怎麼整理出這個故事的,一定不只柏林導演,整個團隊都不可思議,我只能這樣想。

太煽情,畫面煽情,音樂煽情,口白煽情。煽動情緒的效果之強,讓我好想多看幾次,卻不確定我是不是能看完。

平時在教環境教育時,我內心知道,如果消費模式不改,人類致力延長生命的態度不變,環境的問題是不可能改善的。但是因為我認為,身為一個人,對環境有份正 義道德的責任,所以不論結果維和,應當做的還是當作,對的事情,還是要做,不管最後的結果是甚麼。這大約是我手裡唯一能抓著的浮枝了。

但,看見台灣, 把它抽走了。




---
(關於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