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請至新網站

所有跟教學直接相關的文章都移到
阿梅的生物圈一號
包含教學計劃、講義及投影片。
陸續新增中喔!

2008年6月1日 星期日

20080601從日劇醫龍看血型遺傳

課程進行到人類遺傳學的章節,無可避免地談到人類血型的遺傳。下課後同學來問在日劇醫龍2聽到的..D血型。線索很少,上網一查應該是Rhesus D(RhD)陰性血型吧。








我猜應該是下面這一集?
===================================
第4集

  明真欲成為“心臟移植指定醫院”,片岡請議員恩田助陣。同時,一名中學女生來到北洋醫院就醫,她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另一方面,這個名叫美羽的女孩漸然是是恩田議員的私生女。朝田決定為她做手術,明真知曉後,為了利用美羽拉攏恩田,野口派人把美羽接回了明真。孰料檢查後發現她是極罕見的RH-D陰性血型,手術過程中根本沒有充足的血源。野口很為難,認為收留了一個麻煩。美羽獨自返回北洋,由於體力不支倒地,朝田準備為其手術,但當他得知美羽的血型後,眾人不由陷入了沉思。

===================================

要知道RH-D陰性的血型到底是什麼,就得對人類血型有基本的認識。

要更進一步瞭解下面的內容請到原網頁 ,不過我可以保證阿梅寫的比較容易懂

血型是指可引發抗體免疫之紅血球細胞膜上抗原(成份為蛋白質、糖蛋白或糖脂類),目前已知人類至少有210種類之多的血型抗原(即血型),分屬於23個血型系統,總共約有254種以上的抗原被發現。

一般人所熟知的有ABO血型及Rh血型系統。

Rh+ 是指紅血球上具D抗原(即RhD陽性),事實上Rh血型系統已知至少有47種不同但相關的抗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血型系統。Rh血型系統對台灣人的重要性較低,因為RhD(+)頻率高達99.6﹪以上;RhD(-)僅佔0.35﹪,產生anti-D抗體的機會相當少。

但對白種人而言是僅次於ABO的重要血型系統,RhD(+)血型在白種人僅占85﹪,而陰性的人(15﹪)常會發生anti-D抗體。anti-D除了可能會造成輸血後溶血反應之外,也是白人社會中產生新生兒溶血症的重要原因。

在台灣,排名第二的血型系統不是RhD血型,而是Rh Ec血型。Rh Ec抗原陽性及陰性頻率各約占50﹪,Anti-E及anti-c為國人最常見的Rh血型不規則抗體,所以也是臨床上母親帶不規則抗體引起新生兒溶血症最多的原因。

大部分的血型系統中,抗原都在五種以下,MNSs、Lutheran及Kell等系統較複雜(每系統皆有至少10種以上的抗原基因)。大多數的血型抗原都是基因的直接產物,屬於蛋白質的抗原,如Rh血型抗原或Duffy、Kidd血型的抗原等;而ABO、P、Lewis以及H是屬於醣類抗原,這類抗原通常都有一個共同前驅物質,經不同的轉移酵素(Glucosytransferase或transferase)轉化成不同的產物。體內有哪些轉移酵素是由基因來控制的,如ABO血型中的A抗原及B抗原是由酵素A- transferase或B- transferase分別作用於前趨物質H抗原後的結果。

這些血型的抗原通常都是在紅血球細胞膜上的重要結構性物質上。
例如glycophorin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物質,也是瘧原蟲侵入紅細胞膜受體之一。MNS血型抗原位在glycophorine A及B、Gerbich血型抗原位在glycophorine C及D結構上。

又如Diego血型抗原是在紅血球的陰離子運送蛋白AE1及band 3結構上;Colton抗原是在紅血球的水分子運送系統aquaporin 1(channel forming integral protein,CHIP)結構上。

紅血球細胞膜上還有許多含量較少,但有特定功能的物質也和許多血型抗原有關,如Kidd血型抗原Jk和尿素運送結構有關(urea transpoter),Knops(Kn)是在CD35補體受體(CR1)結構上,Cromer是在CD55(DAF,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和紅血球細胞膜代謝補體有關)結構上,Chido/Rogers是紅血球細胞膜上的補體C4成分,Cartwright及Yt抗原和紅血球的acetylcholinesterase有關。

另外Duffy血型系統中的Fya及Fyb抗原和瘧疾原蟲的寄生有關,分別是Plasmodium vivax 和Plasmodium knowlesi虐原蟲入侵紅血球的受體。

Lutheran血型系統的抗原中,有五個其實是免疫球蛋白家族的成員。Landsteiner-Wiener(LW)抗原結構則是屬於細胞間接觸性結構如細胞間黏著分子(ICAM,s)。

資料來源http://popblog.tvbs.com.tw/Blog/Blog_manager/Blog_Content.aspx?NEWS_CODE=20080318220030&NEWS_DATE=2008/03/18&path=joannalin&fun=comments
(作者/黃淑娟)


Rh血型在東亞族群中造成的問題極少,理應不受重視,但因為我們所接受的資訊多從美國而來,所以在美國很重要的Rh血型系統對東亞人而言,好像也變成很多人朗朗上口的特殊血型。

相對的,因為Rh陰性的人在東亞族群的比例極低,就變成東亞自製節目中用來象徵稀少血型的最佳範例。

Rh血型到底是什麼呢?

K.Landsteiner在1901年利用抗A血清及抗B血清將人類血型區別為ABC三種血型,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ABO血型系統,他也因此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在1940年,Landsteiner和A.S.Wiener兩人,將恆河猴(Rhesus)的紅血球注射到豚鼠和家兔體內,等這兩種動物對恆河猴的紅血球產生抗體後,將含有抗體的血清與人類的紅血球混合,結果是來自白人的紅血球樣本中,有85%會產生凝集現象。意思就是原本目標是恆河猴紅血球的抗體,竟然也認得人類紅血球表面的分子,亦即呈陽性反應的人類紅血球裡含有與恆河猴紅血球共同的抗原、於是取Rhesus的前兩個字母,命名其為Rh抗原。有Rh抗原的人稱為Rh陽性,反之為Rh陰性。

Rh血型的基因位在第1對染色體上。Rh血型受3對等位基因的遺傳控制,它們決定C和c、D和d、E和e等6個抗原。

通常所見的由Rh血型引起的免疫反應中,絕大多數是由D抗原與抗D抗體所致,因此,雖然理論上會有Rh C+、Rh C-、Rh D+、Rh D-、Rh E+、Rh E- 共六種不同的Rh血型,但臨床上常只以D抗原的存在與否來表示Rh陽性或陰性。

一個人的紅血球如與D抗體發生反應,表示有D抗原,就稱為Rh陽性;反之,如不與D抗體發生反應,表示沒有D抗原,就稱為Rh陰性。Rh陽性的人沒有抗D抗體。Rh陰性血型的人並不多,白人佔約15%,亞洲人約0.5%,台灣人僅0.3%,在Rh陰性的人中,只有將近八百分之一的人會有抗D抗體的存在,故Rh陰性病即使接受到Rh陽性的血,有問題的機率也很低,因為體內沒有抗體時,接受到有抗原的血也不會產生免疫反應。

我不知道醫龍2的片段中,該名病人是否屬於Rh D-且具有抗D抗體,若是屬於Rh D-且不具有抗D抗體的情況時,其實有很多種處理方法的
(一)可以相同ABO血型但為Rh陽性血液。
(二)沒有相同ABO血型的Rh陰性紅血球時,可以選擇O型Rh陰性的紅血球。
(三)只要紅血球交叉試驗相合,Rh陽性的血漿可給Rh陰性的病人使用。
(四)Rh抗原並不存在血小板表面,故Rh陰性的病人可使用Rh陽性血液的血小板,但該血小板製品中的紅血球最好少於每毫升0.04×10^6。
(五)Rh陰性母親所生之第二胎的Rh陽性嬰兒產生黃疸需要換血時,可使用Rh陽性的血球,因其在母體吸收到的抗D抗體,大部分在換血過程中會被移走,因而不致造成進一步的影響。
(六)可延後輸血,現在捐血中心備Rh陰性血並不是很困難,如果病情允許都可以輸到Rh陰性的血球。
(七)每個病人在輸血前都應做抗體篩檢試驗,若有抗D抗體出現者(三十萬分之一),最好是輸Rh陰性的血球,但在緊急情況下,亦可輸Rh陽性血。


和ABO血型系統的抗體不同,Rh血型的抗體小,可以透過胎盤屏障。 當一名Rh- 的母親懷有一個Rh+的嬰兒,然後再懷有第二個Rh+的嬰兒,第二胎就可能出現Rh 溶血的症狀。母親於第一次生產時接觸到胎兒的Rh+血液,並產生對抗Rh+紅血球的抗體。在第二次懷孕時抗體透過胎盤把第二個嬰兒的血液溶解,一般稱新生嬰兒溶血症。這反應不一定發生,但如果嬰兒有A或B抗原而母親沒有則機會較大。以往,Rh因子不配合會引起小產或母親死亡。以前多數會以輸血救治剛出生的嬰兒。現在一般會以抗Rh(+)的藥物注射醫治,最常見為Rhogam或Anti-D。每位Rh-的懷孕母親的嬰兒的血型都要找出,如果是Rh+的話,母親便要注射Anti-D,以避免第二胎出現溶血。

好像現在對Rh-的輸血病患都有很完整的預防措施,像是這個網頁就有提到下面的內容

================================================
Rh(D)陰性孕婦或輸血病患應予注射足量之Rh免疫球蛋白,以中和外來Rh(D) 陽性紅血球,例如生產時FMH(Fetomaternal Hemorrhage)或輸注含Rh(D)陽性紅血球血品,以達預防致敏之目的。

RhIG ( Rh Immune Globulin )商品名:BayRho-D,300mg/1 mL/vial,。每劑可中和15 mL Rh(D)陽性紅血球(相當於30 mL全血)。
================================================

Rh Immune Globulin(RHIG)是從人類血漿衍生出來,高濃度IgG的Anti-D溶液。1 ml約含有300 ug Anti-D,足以抵消15ml Rh陽性紅血球所造成的免疫效應(相當於30ml胎兒全血)。其作用機轉可能是,在原始的免疫作用的誘導期中,干擾母親免疫系統對胎兒紅球上D抗原的辨識能力。

資料來源http://wwwu.tsgh.ndmctsgh.edu.tw/BBK/rhig.htm


搜尋RH血型時,看到這則新聞,挺有意思的
================================================
澳洲16歲女孩接受肝移植後血型改變
澳大利亞16歲女孩黛咪·李·布倫南7年前接受肝臟移植後,她的血型竟然從“O型RHD陰性”變成了“O型RHD陽性”!而且,她的免疫系統也變為和捐肝人一樣,無須吃抗排斥藥物,成為全球首例身體“完全接受”移植器官的患者。

移植肝臟9月後   血型竟然改變

  這一罕見病例是1月24日出版的美國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披露的。16歲的黛咪·李·布倫南是一名澳洲女孩,2001年,年僅9歲的布倫南得了一種特殊的暴發性肝炎,導致肝功能嚴重衰竭。為保住性命,她不得不接受了肝臟移植手術。醫生將一名12歲男孩的捐贈肝臟植入她的體內。隨後,醫生給她服用抑制免疫力藥物,降低器官排斥現象

移植肝臟9個月後,布倫南突然出現嚴重的溶血症狀。但當醫生替她輸血時,吃驚地發現她的血型竟然從“O型RHD陰性”變成了“O型RHD陽性”,而捐肝給她的男孩,血型正好是“O型RHD陽性”!由於布倫南血型已經變得和捐贈者的相同,醫生決定立即停止給她服用抑制免疫力藥物,以觀後效。

免疫系統與捐者相同,女孩徹底康復

  令人驚喜的是,布倫南的病情竟真的就此好轉。更不可思議的是,進一步檢查發現,布倫南體內新肝臟的幹細胞也已經滲入了骨髓,換句話說,相當於布倫南進行了骨髓“自動移植”,令她的免疫系統變成和捐肝人一樣!由於布倫南已擁有一套全新的免疫系統,她就如同一名剛出生的新嬰兒一樣,必須重新注射預防麻疹等疫苗。

  據悉,由於她身體自動產生抗體,目前布倫南已經徹底康復。過去幾年來,布倫南的健康和常人一樣,無須像大部分病人般終生都要吃藥抗排斥,也不用再住院了。

世界首例,概率僅為60億分之1
  據悉,布倫南是全球首例身體“完全接受”移植器官的患者。布倫南的主治醫生、肝病專家邁克爾·斯托蒙稱,這是一個醫學界史無前例的奇跡,此前世界各地從未有過類似病例。他說:“我們認為,發生這種情況的概率只有60億分之1。這是極其罕見的,我們從未聽說過世界上發生過這種事情。她事實上等於是接受了一次骨髓移植,她現在的大部分免疫組織都改變了,她的免疫系統幾乎全部是那位肝供者的!”

  據斯托蒙醫生推測稱,布倫南的幸運可能是“一連串巧合”造成的。譬如,布倫南所患的肝炎屬重症,而且在移植後不久曾感染了“人類巨細胞病毒”,導致免疫力幾乎瓦解,令捐肝者的幹細胞由肝臟擴散進入她的骨髓即造血功能中樞,從而接管了她的免疫系統。斯托蒙醫生說:“目前我們不肯定其個中原因,或許是幾種因素碰在一起而產生這一作用。”


  目前醫學專家們正在對布倫南的案例進行研究,期望找出器官捐贈者的幹細胞及受贈者免疫系統的運作機制。
================================================
另外,除了Rh血型之外,幾種常被提到的罕見血型-孟買血型及P血型也應該介紹一下
如果你在電影或影集中看到下述血型,那可是比Rh陰陽性更有學問囉~~

孟買表現型(孟買型)

血型屬於罕見的孟買表現型的人,因為紅血球上沒有H蛋白物質,所以沒有A或B抗原。但他們的血清會產生對抗H物質的抗體,而H物質是孟買表現型以外,所有血型的紅血球都有的。故此,孟買表現型的人只可接受相同血型的血。

由於孟買型血型非常罕有,而他們又不能接受其他血型,因此急需輸血的孟買型血型人很可能找不到捐血者。

表現血型為O型的人,有可能其實是孟買型血型。他們本來從第九對染色體遺傳到的A,B,O或AB其中一種ABO血型,但表現出來卻是沒有A或B抗原,就像是O型。這是因為他們在另一個基因:第十九對染色體上的H基因內遺傳了的一對隱性的等位基因(hh),因而不會產生H蛋白。而當沒有H蛋白,則A或B抗原都不能出現。

孟買型血型寫作Oh。雖然被寫作成O,這其實不是真正的O型的一種。最初1952年在孟買發現這種血型時,是因為並非A,B或AB 型,才在檢測時被誤以為是O型。在孟買型最多的孟買,這類血型的出現頻率才約為一萬分之一。華人出現孟買型的機會更少。


P型血型
P型血液缺乏對抗PP1P的抗體,是種非常罕見血型,全球人口盛行率小於0.001%,除日本、瑞典外,其它國家只有個案報告。

P血型系統,有P1型,P2型和p型等血型。其中P1型是很常見的,像P1型的人在人群中佔80%,p型是非常罕見的,低於千分之一。其中P1型和P2型的抗體呈陽性,而p型則沒有這種抗體。

P血型系統中,多數P2型人血清中有天然產生的IGM抗P1,是一種弱冷凝集素,一般不引起新生兒溶血病及溶血性輸血反應。相反,在p型中所產生的抗PP1PK抗體可以引起溶血性輸血反應新生兒溶血病,這一表型的婦女易產生自發性流產。

在台灣,目前血型為p型的人少之又少,三年前高雄捐血中心接到一袋血液驗出為p型時,便決定斥資百萬元定期保存該名民眾的珍貴血種,以備不時之需。

===============================================

其實最早為人所知的ABO血型是有很多學問的。

不同種族、地區的人的血型分佈都不一樣,同一人種中不同的族群也會有差別。一般地方都是O+最常見,AB-最少。

B等位基因分佈最多的地方是在亞洲中部,其次是非洲,美洲和澳洲洲則相對地少,在世界上,B等位基因是ABO血型等位基因中最少的,只有16%的人口。A等位基因則較B等位基因多些,佔世界總人口約21%,他們分佈的地方比較散,例如蒙大拿州印第安人的黑腳族(30-35%),澳洲原住民(許多群族40-53%),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北部的拉普人,或者薩米人(50-90%),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裡則幾乎沒有A等位基因。至於O血型則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約佔63%的人口,他們主要集中在中南美洲,那裡接近100%的人是O血型,其次是澳洲原住民和西歐地區(尤其是凱爾特人),東歐和亞洲中部則較少。

如果要看各地民族的血型基因分佈請按這裡


大多數人都以為人的血型終生不變。誠然,在一般情況下,人的血型自受精卵形成時產生,一直保持到生命終結而不改變。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人的血型也會發生暫時變異。如患白血病、某些腸道惡性腫瘤、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病的病人,或進行放療時,血型都可能發生暫時性變異,但當症狀緩解或停止放射治療後,又可恢復原來血型。

=================================================

講到血液,就不能不提到讓台灣的血液事業名列「已開發國家」之林的林媽利醫師,她的一生經歷過太多的風浪曲折,她的研究也是附著各式各樣政治、研究倫理性的爭議。

從她得過的獎項也可以一虧她的多個面向:
為國際輸血醫學界的重要人物,名列「世界名人錄」(WHO’S WHO)、「科學及工程世界名人錄」、「醫學及生物世界名人錄」
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推薦,成為台灣第一位入圍「Helena Rubinstein獎」的傑出女性科學家
被天下雜誌評選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兩百人」
二○○一年,與台灣文學界前輩鍾肇政,同時獲頒「榮譽台灣文化博士」

這邊有一篇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家人,所謂「台灣人」的來源最能代表林醫師的研究主題。

有關血液,實在有太多有趣的知識可以書寫,可以去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看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