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見跟我們一起到學校上班上課的生物吧
曬太陽的不只有阿狗喔
攀木蜥蜴斜眼看人
這隻水管很受蜥蜴界的青睞啊
校外會的女貞上的昆蟲
2008年3月29日 星期六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20080310科博館的"木"不轉"莖"演講
真是對不起大家,讓各位看了這麼久的照片。阿梅現在來報告啦~
婦女節的時候跟阿簡去台中科博館參加"木"不轉"莖"演講,有好多的收穫喔。
講師不斷的明示是台灣人就要聽得懂台灣話,講師也不斷的用台語舉很多例子,雖然我聽得懂也會說台語,但是還是覺得很不恰當。因為這是一個公開的演講,應該選用最多人使用的語言,而且,一直重複提起"是台灣人就要聽得懂台灣話"也讓人很錯亂。我以為這種觀念已經不存在了,難道講客家話的人就不是台灣人嗎,那我的原住民學生裡有很多也不懂"台灣話",不知道在該名講師眼裡是否只是住在台灣的"蕃仔"(台灣話)
這種根本不尊重多元文化的價值觀我以為只有在20年前的電影中可以看到。再說,"台灣話"跟對岸的某些地方可是相通的呢。
離題了
一、木材標本的種類
1.三切面薄片
2.樹皮標本
3.徑切面、弦切面及橫切面標本(徑切面的木材紋路一定是直的,弦切面則會有橢圓形的花紋)
4.板材、圓盤、枝條、盒裝、立體、罐裝標本、文物
國際的木材交換標本規格:長12-20公分、寬6-12公分、高1-2.5公分
二、木材簡介
1.針葉樹材-又稱無孔材或軟材
針葉樹的木質部中只有管胞,沒有導管及假導管,所以肉眼看起來沒有明顯的孔洞。
針葉樹木材的管胞之間,有縱向及橫向的樹脂溝,也是跟闊葉樹的區別之ㄧ。
將切面沾水較容易觀察樹脂溝
2.闊葉樹材-又稱有孔材或硬材
闊葉樹的木材中有導管及假導管,所以有肉眼可見的孔洞。
孔洞的分布是闊葉樹分類的重要依據。
三、木材鑑定時的觀察特徵
2.香氣及味道
3.產地及年代
4.比重、質地、觸感、龍眼木
四、肉眼辨識的觀察特徵
1.顏色-細胞壁的成分不同造成顏色的不同。
木材氧化後的顏色也會有變化,所以觀察木材時都需要刨新的切面。
像福州杉經過一段時間後顏色會變黑,所以福州杉又稱作烏杉。
而台灣杉又叫作紫杉也是這個緣故。
茄冬木材久置水中會變成黑色。
2.邊材及心材-心材填充較多單寧等次級代謝物,顏色會和邊材不同。
心材與邊材顏色的差異也是分類的重要依據。像烏心石、柳杉的對比就很明顯。
3.香氣-豆科植物的木材有惡臭
有些木材含有倍半萜類等高揮發性的成分,是精油的氣味來源。
4.木紋-年輪的型態也是重要特徵。
(1)針葉樹的木材要看春材到秋材的變化型態
紅檜的木材橫切面有兩個特徵 a.樹皮厚 b.春材往秋材的顏色變化是漸層的
扁柏的木材橫切面有兩個特徵 a.樹皮薄 b.春材往秋材的顏色變化是突然、對比明顯的
(2)闊葉樹的木材則主要是看導管線和木質線的變化型態
散孔材-導管的孔洞沒有明顯的排列形式,如樟樹、楓香、九芎、相思樹
輻射孔材-導管的孔洞成輻射狀排列(這個我一直分不太出來),如殼斗科(木紋是漂亮的波浪狀)、龍眼
環孔材-導管的孔洞成環狀排列(這個是最容易看的),如苦楝、櫸木、榔榆
講師最後有整理最初步的分類方式
有導管--被子植物--依照環孔、輻射孔、散孔來分類
無導管--裸子植物--有樹脂溝者為松科,無樹脂溝且斷面有針狀結晶者多為杉科(最上面的照片)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20080304來的早不如來的巧--好一個愛滋病疫苗
今天中午吃便當時,差一點把美味的皮蛋豆腐噴出來。報紙上斗大的字刊載了愛滋病的新療法。
這可不是巧是什麼?我們才將將好講過愛滋病呢。
以下是中研院所發表的新聞稿
=======================================
翁啟惠院長研究團隊發明兼具防堵與抑制 HIV病毒的疫苗新法
中華民國97年03月03日
美國發行的 “科學今日” (Science Daily) 日前報導翁啟惠院長研究群,已成功研發出一個可以有效防治愛滋病毒的新方法。該成果在最新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 網頁刊出。
愛滋病毒是一個難纏的對象,全球醫藥科學界已經有十多種運用提昇免疫力來預防愛滋病毒的疫苗,在臨床實驗過程中都相繼失敗。根據翁團隊表示,這個新法在愛滋病毒疫苗的研發之路,及時提供一新方向。
研究團隊設計發明的化合物,稱之『樹突狀醣物』(glycodendrons),這個化合物可以一箭雙雕,一方面將HIV阻隔侵入體內後感染免疫細胞;另一方面,可以製成疫苗,針對病毒表面之種獨特的醣分子結構,啟動免疫機制針對它產生抗體。
『這篇論文提供愛滋疫苗研發的一個新方向,到目前為止,研究成果令我們振奮。』翁啟惠院長表示。實驗團隊已經成功的利用這個方法在實驗室的老鼠身上,針對HIV病毒表面的醣蛋白產生抗體。此外,實驗數據也顯示,HIV病毒表面之醣蛋白喪失感染免疫細胞的能力。
該研究方法實為近期有關 HIV 研究的兩個新發現的綜合衍生法。其一,是科學家發現愛滋病毒其實就是用木馬屠城記的手法,例如,藉著性行為進入人體,然後偽裝依附在免疫系統內專門對抗入侵黏液薄膜的樹突狀細胞上,深入人體。HIV 病毒顯然是比免疫細胞還聰明,它選擇樹突狀細胞上一個叫DC-SIGN的蛋白質受體,把自己閂在上面,然後就跟著它一路深入宿主免疫系統的大本營,找到它的最終目標,即淋巴腺的T-細胞,然後開始大量的感染、繁殖。
其二,科學家發現,在奧地利有些帶有HIV病毒但不得愛滋病的人,體內有一種抗體,稱之2G12,會針對HIV病毒發出免疫攻擊。然而;本論文的第一作者,翁啟惠院長在Scripps研究院所指導的研究生王聖凱指出;只有少數感染HIV病毒的病患會在體內啟動這個免疫機制。因此,這個研究團隊深入探討該抗體的作用,發現這個抗體會辨識HIV病毒表面一種多刺狀蛋白表面的含醣區塊。果然,剛好這些區塊就是HIV病毒用來搭附樹突狀細胞的相同區塊。
早先,翁啟惠院長曾與團隊另一成員,Scripps研究院的Dennis Burton 教授,根據此特殊醣區塊,利用翁院長所創的『一鍋法』,設計合成出仿『與2G12作用的醣區塊』的化合物。
這一次,該團隊作出一個樹突狀結構的醣化合物,這個化合物可以先一步和DC-SIGN 蛋白產生結合作用,不讓HIV 病毒有侵入的機會。此外,這個樹突狀結構的化合物也和與2G12所結合的醣區塊相似,所以將其依附在一大的載體上(Carrier),發現便會促進免疫系統產生抗體。
研究團隊表示將繼續用這個『樹突狀 醣物』針對其他類型的HIV病毒表面作實驗,以探討這個疫苗的可行度。這種利用病毒細胞表面的獨特多醣分子來設計疫苗的方法已成功的應用到乳癌疫苗的研發,利用翁啟惠院長所創的一鍋法合成乳癌細胞表面的獨特醣分子而發展的乳癌疫苗,目前正進行人體試驗。
參加本研究的基因體中心研究人員,還有梁碧惠博士後研究員及徐翠玲博士後研究員,及與基因體中心合聘的陽明大學謝世良教授。
參考網站:
http://www.pnas.org/cgi/content/abstract/0712326105v1?maxtoshow=&HITS=1&hits=1&RESULTFORMAT=&author1=Chi-Huey+Wong&andorexacttitle=and&andorexacttitleabs=and&andorexactfulltext=and&searchid=1&usestrictdates=yes&resourcetype=HWCIT&c
新聞聯繫人:
梁碧惠博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O)886-2-2789-8740
徐翠玲博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O)886-2-2789-8740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公關室 (O)886-2-2789-8821、(Fax)886-2-27828-1551、(M)0921-845-234
======================================
實在太好了,光是這篇文章就可以出一大組題組吶
翁啟惠院長的網頁上有說明他們的的研究工作主要著重於化學生物及新藥研發。從瞭解致病基因的功能及機制去設計並合成小分子來進一步研究其與標的物的作用,進而研發出新的檢測方法及新藥。目前重點放在瞭解醣分子在細胞表面所扮演的角色,醣蛋白合成方法的發展,醣晶片的設計與應用,及酵素抑制劑的設計與合成。希望將來能發展新的藥物以供抗癌、抗病毒與抗細菌的研究。
疫苗用基本的作用原理可以分成主動免疫(打抗原讓免疫系統產生記憶B及T細胞)及被動免疫(直接打入具有抗體的血清)。
而主動免疫又可以依照抗原的類別分成四類1.死掉的病原體 2.經過減毒的病原體 3.病原體產生的毒素去除毒性 4.將病原體中負責製造抗原的基因打入大腸桿菌,利用大腸桿菌製造抗原。
但是翁老師的團隊所發展的疫苗並不屬於上述任何一類。
翁老師團隊是直接利用化學合成的方式,精確的製造出HIV表面某一個醣類分子而已。
(下面是翁啟惠院長的網頁上的圖)
細胞表面有許多種不同的醣類分別與激素、酵素、抗體的結合有關,當然也有細菌、病毒感染細胞時的目標。
我們體內的細胞就是靠這些表面分子來互動的。當然也包括免疫系統偵測受感染的細胞,以及巨噬細胞將抗原呈獻給輔助性T細胞囉。
接下來,就是大家都有的疑問,什麼叫做"一鍋法"?
看下面的圖就知道囉
這可不是巧是什麼?我們才將將好講過愛滋病呢。
以下是中研院所發表的新聞稿
=======================================
翁啟惠院長研究團隊發明兼具防堵與抑制 HIV病毒的疫苗新法
中華民國97年03月03日
美國發行的 “科學今日” (Science Daily) 日前報導翁啟惠院長研究群,已成功研發出一個可以有效防治愛滋病毒的新方法。該成果在最新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 網頁刊出。
愛滋病毒是一個難纏的對象,全球醫藥科學界已經有十多種運用提昇免疫力來預防愛滋病毒的疫苗,在臨床實驗過程中都相繼失敗。根據翁團隊表示,這個新法在愛滋病毒疫苗的研發之路,及時提供一新方向。
研究團隊設計發明的化合物,稱之『樹突狀醣物』(glycodendrons),這個化合物可以一箭雙雕,一方面將HIV阻隔侵入體內後感染免疫細胞;另一方面,可以製成疫苗,針對病毒表面之種獨特的醣分子結構,啟動免疫機制針對它產生抗體。
『這篇論文提供愛滋疫苗研發的一個新方向,到目前為止,研究成果令我們振奮。』翁啟惠院長表示。實驗團隊已經成功的利用這個方法在實驗室的老鼠身上,針對HIV病毒表面的醣蛋白產生抗體。此外,實驗數據也顯示,HIV病毒表面之醣蛋白喪失感染免疫細胞的能力。
該研究方法實為近期有關 HIV 研究的兩個新發現的綜合衍生法。其一,是科學家發現愛滋病毒其實就是用木馬屠城記的手法,例如,藉著性行為進入人體,然後偽裝依附在免疫系統內專門對抗入侵黏液薄膜的樹突狀細胞上,深入人體。HIV 病毒顯然是比免疫細胞還聰明,它選擇樹突狀細胞上一個叫DC-SIGN的蛋白質受體,把自己閂在上面,然後就跟著它一路深入宿主免疫系統的大本營,找到它的最終目標,即淋巴腺的T-細胞,然後開始大量的感染、繁殖。
其二,科學家發現,在奧地利有些帶有HIV病毒但不得愛滋病的人,體內有一種抗體,稱之2G12,會針對HIV病毒發出免疫攻擊。然而;本論文的第一作者,翁啟惠院長在Scripps研究院所指導的研究生王聖凱指出;只有少數感染HIV病毒的病患會在體內啟動這個免疫機制。因此,這個研究團隊深入探討該抗體的作用,發現這個抗體會辨識HIV病毒表面一種多刺狀蛋白表面的含醣區塊。果然,剛好這些區塊就是HIV病毒用來搭附樹突狀細胞的相同區塊。
早先,翁啟惠院長曾與團隊另一成員,Scripps研究院的Dennis Burton 教授,根據此特殊醣區塊,利用翁院長所創的『一鍋法』,設計合成出仿『與2G12作用的醣區塊』的化合物。
這一次,該團隊作出一個樹突狀結構的醣化合物,這個化合物可以先一步和DC-SIGN 蛋白產生結合作用,不讓HIV 病毒有侵入的機會。此外,這個樹突狀結構的化合物也和與2G12所結合的醣區塊相似,所以將其依附在一大的載體上(Carrier),發現便會促進免疫系統產生抗體。
研究團隊表示將繼續用這個『樹突狀 醣物』針對其他類型的HIV病毒表面作實驗,以探討這個疫苗的可行度。這種利用病毒細胞表面的獨特多醣分子來設計疫苗的方法已成功的應用到乳癌疫苗的研發,利用翁啟惠院長所創的一鍋法合成乳癌細胞表面的獨特醣分子而發展的乳癌疫苗,目前正進行人體試驗。
參加本研究的基因體中心研究人員,還有梁碧惠博士後研究員及徐翠玲博士後研究員,及與基因體中心合聘的陽明大學謝世良教授。
參考網站:
http://www.pnas.org/cgi/content/abstract/0712326105v1?maxtoshow=&HITS=1&hits=1&RESULTFORMAT=&author1=Chi-Huey+Wong&andorexacttitle=and&andorexacttitleabs=and&andorexactfulltext=and&searchid=1&usestrictdates=yes&resourcetype=HWCIT&c
新聞聯繫人:
梁碧惠博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O)886-2-2789-8740
徐翠玲博士,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O)886-2-2789-8740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公關室 (O)886-2-2789-8821、(Fax)886-2-27828-1551、(M)0921-845-234
======================================
實在太好了,光是這篇文章就可以出一大組題組吶
翁啟惠院長的網頁上有說明他們的的研究工作主要著重於化學生物及新藥研發。從瞭解致病基因的功能及機制去設計並合成小分子來進一步研究其與標的物的作用,進而研發出新的檢測方法及新藥。目前重點放在瞭解醣分子在細胞表面所扮演的角色,醣蛋白合成方法的發展,醣晶片的設計與應用,及酵素抑制劑的設計與合成。希望將來能發展新的藥物以供抗癌、抗病毒與抗細菌的研究。
疫苗用基本的作用原理可以分成主動免疫(打抗原讓免疫系統產生記憶B及T細胞)及被動免疫(直接打入具有抗體的血清)。
而主動免疫又可以依照抗原的類別分成四類1.死掉的病原體 2.經過減毒的病原體 3.病原體產生的毒素去除毒性 4.將病原體中負責製造抗原的基因打入大腸桿菌,利用大腸桿菌製造抗原。
但是翁老師的團隊所發展的疫苗並不屬於上述任何一類。
翁老師團隊是直接利用化學合成的方式,精確的製造出HIV表面某一個醣類分子而已。
(下面是翁啟惠院長的網頁上的圖)
細胞表面有許多種不同的醣類分別與激素、酵素、抗體的結合有關,當然也有細菌、病毒感染細胞時的目標。
我們體內的細胞就是靠這些表面分子來互動的。當然也包括免疫系統偵測受感染的細胞,以及巨噬細胞將抗原呈獻給輔助性T細胞囉。
接下來,就是大家都有的疑問,什麼叫做"一鍋法"?
看下面的圖就知道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