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進度
第一節課用來告訴他們為什麼要寫實驗報告,以及實驗報告的撰寫方法。
第二節課用來讓學生練習撰寫青蛙實驗的預報,我還有展示我自己寫的給他們看。也找了一篇實際上的論文給他們看。
第三節課進行實驗。但是因為我不想為了讓學生“體驗”解剖而犧牲青蛙,而自己組織了豬內臟的觀察。
我沒有跟屠宰場定整套豬內臟,因為我也不想為了這個實驗而多犧牲一隻豬,所以請學校當天直接去攤子上收集,沒收到的就算了。
實驗前我先發了一張實驗講義,除了每個臟器的觀察重點外,也寫了接下來結報要記錄的東西,以及要回答的問題。
每個問題都對應到結果的紀錄。
我也帶著學生看這些要記錄的東西,還有要討論的問題,提示他們要回答的方向。
第五節課讓他們完成討論的書寫,然後隔幾天繳交。
後面的實驗也都是如此,一節課寫預報,進行實驗,一節課寫結報。
---------------
預報的撰寫
事實上,從高三上的實驗我就開始讓他們寫預報。他們也做得很好。
主要的原因是我發現不論老師再怎麼聲嘶力竭,說得再清楚,都會有學生沒在聽。
而且老師說、學生聽的效果不佳,我希望他們能夠從知道自己要完成什麼事情,然後自己組織好要怎麼做。因為這個世代的小孩被剝奪了太多自己摸索然後發現的樂趣,被餵食太多已經看不出原形的知識美食,已經沒有從聽到的文字想像畫面的能力。
寫預報可以讓不太容易集中注意力的學生至少知道課本有寫什麼。
也可以讓本來就容易對課程內容融入的學生能夠早一點在心中建立起整個流程架構,在活動進行中自然學得更多。
學生都表現得很好,他們是被剝奪了「學習能夠表現得很好」的機會。
寫預報還可以讓老師不用講解流程,只要講容易錯誤或危險的地方就好。
空出更多時間讓學生作實驗
-------------------
豬內臟的觀察
學生的觀察還滿好的,我覺得除去親手刺死青蛙之外,該有的經驗都有了,而且觀察的器官還更接近人類。
不過學生普遍在第一次會漏掉很多東西。
所以我會請學生先回座位,我們一起把講義上要記錄跟討的問題再看一次。
然後給他們十分鐘再把自己漏掉的東西看好。
學生認真觀察而且彼此討論時很令人感動。
-------------
結報
沒讓學生用實驗記錄簿的原因,就是覺得不想讓學生只會一問一答,而不用想這個實驗在做什麼。所以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有說明,討論應該是針對做出來的結果有沒有支持整個實驗的目的來討論。
高三下的活動剛好沒有設計裡有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所以我的引導是往「請討論你在這個實驗裡的收穫」,課本提的問題其實是提醒你要討論的方向,可以寫一段文字包含課本提的問題,不一定要一問一答。
有同學做了我提醒的方向,但是很少。
我想應該是我沒有實際上實驗討論問題化為一段文字給他們看的原因。
但是他們至少練習到了針對問題寫出完整的回答,我已經覺得這樣是(老師)很棒了。
學生在看的時候多半像上面一樣,做出來的報告也很好。
但是也有的班級讓我很歎為觀止。詳情請看
一個生物老師的挫敗
我後來就想,如果「撰寫」報告只是能力之一,也許我可以讓還沒有準備好撰寫報告的學生來作小組報告。
一組報告,一組提問,其他組負責評量報告的同學與提問的同學。
而老師呢當然就是評量三個角色的表現。
不過,這一定要很多時間的,就是要看老師的教學目標是什麼~
我覺得這個班的學生應該不是沒能力撰寫,只是完全沒有學習動機,也不覺得完成一份報告有成就感,他們做作業完全是看哪個老師(天敵)比較凶,
(也就是把自己當成XX)
所以,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要多花二節課的時間,慢慢陪著(壓著)他們在課堂上完成報告。
如果是高三有單獨一節選修課是生物實驗,是可行的。但如果像高一高二,實驗的時間是安排在兩學分內,就比較困難~